你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个人专机有多牛吗?说起世界各国首脑专机可能最有名、媒体出镜率最高的还是美总统的空军一号,
造价超过六亿美元,
飞行一小时成本都要花费四万,
也不愧被称为空中白宫,
但作为另一大军事强国,
俄罗斯在这方面可从没认输过,
那这个光砖机队伍就有十一架飞机的普京低调土豪专机究竟有多牛呢?大家好,
欢迎收看本期科普故事,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内容,
欢迎点击关注按钮,
俄罗斯总统的十一架专机队伍中,
包括两架e r 六二m 两架图幺五四m 两架图幺三四两架雅克四零两架米格八直升机和一架e r 九六,
其中这架e r 九六就是普京的专属座驾,
也被誉为飞行的克里姆林宫,
当然总统专机嘛肯定是经过改装的,
这架宽体客机身长五十五米,
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两百吨,
航程可达九千五百公里,
由于外表整体看上去长得像个茄子,
所以说还获得了一个茄子的别名,
该机除了总统普京外,
也会有其他政府要员一起使用,
最多一次可以搭乘二百三十五名乘客,
再加上俄罗斯广袤的国土面积,
地区之间跨度极大,
所以说他被使用的频率还是挺高的,
总统刚登上飞机时,
可能需要与其他正常飞机乘客一样,
先系好安全带,
保证起飞途中安全,
等到飞机爬升至指定高度,
机长传出可解开安全带信号后,
总统就能自由活动进入会议室了,
会议室里会有很多紧急处理的文件等待普京的到来,
而专机上还会有普京专门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配备了全套通讯设备,
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可以实现空中地面无阻碍沟通,
当然,
这些通讯设备的安全级别也是最高的,
可以防止窃听拦截,
非常时期甚至还能空中指挥作战,
你知道俄罗斯总统的专机与美总统的空军一号对比,
孰强孰弱吗?根据峨眉自己说的话,
这架普京专机不管是安全性还是舒适度,
都能比肩空军一号,
即使在万米高空,
普京也能随时在办公室召开自己的紧急会议,
并且有相关消息称啊,
普京出访时是会和美总统一样随身携带那神秘的核按钮手提箱的,
所以说他们都能在空中直接下达发动核打击的指令,
除此之外,
专机上还准备了最新的全向报警自卫装置,
如果有敌方雷达照射这架飞机,
那飞机就会直接提醒机组人员要采取防护措施了,
同时他的自卫系统还能把红外制导和雷达导弹引离飞机,
简单点说就是普京专机不仅能自己发现雷达,
还能主动对外实施干扰,
能够让飞机免受导弹攻击,
这样的安全性能确实是能与美总统空军一号比肩的,
在舒适度方面,
俄罗斯总统专机驾驶舱是配备了三名空勤人员的一名驾驶员、一名副驾驶员、一名飞机工程师,
根据工程人员介绍,
机上有总统专门的工作区和休息区,
休息区里又有卧室、厨房、餐厅、浴室等,
下面一层则是备餐区,
一般总统想吃什么了就可以点餐,
食物,
加热后就会用专门的电梯送上来,
机上所有的家具都是实木的,
纯天然无污染,
并且因为普京热爱运动,
飞机上还专门弄了个小型的健身房,
专门让普京在工作之余练练手脚,
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
有时普京还会在自己的专机上招待一些普通百姓,
比如说一些灾难发生时的遇难者家属等,
这些行为,
也让这架神秘的总统专机比美国的空军一号多了一丝人情味,
而整个机组是一架专机,
除了这台e r 九六,
其他十架飞机都是一式两份模式,
一份跟着总统飞,
一份随时待命,
其砖机编队的庞大远超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
你知道俄罗斯总统专机有多牛吗?作为军事大国,
俄罗斯总统专机编队几乎全部采用国产飞机,
其机上的一系列设备也都是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国产技术,
有面子的同时,
也解决了安全保密方面的隐患,
还能同时支持俄罗斯的航空工业,
早在一九五六年苏联时期,
其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
食乘坐的就是国产科技了,
由于飞行路线大部分在大西洋上空,
出发前,
飞行员还专门演练了水上紧急降落的安全操作方法,
甚至为此专门建造了飞机机身模型,
带着赫鲁晓夫本人以及家人,
甚至所有机组人员一起事先演练了一遍,
一起从飞机模型中跳进下面的泳池里,
后来实际飞行了十二个半小时,
还是平安降落,
只不过在华盛顿附近机场,
赫鲁晓夫还是被迫在飞机上待了一个多小时,
因为那时的总统专机高度超过六米,
美国人一时都找不到能够够打飞机舱门的前梯,
总统一行人都下不来,
到了一九九二年,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出访英国,
当时飞行员收到消息说,
伦敦机场天气情况不佳,
但飞行没有推迟,
于是飞行员只能硬着头皮上,
到达伦敦的时候,
机长连跑道都看不清,
只能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强行降落,
震惊了英国机场所有工作人员,
后来机长接受采访时表示,
之所以能成功,
是因为那时叶利钦总统说了一句,
英国女王在等我呢,
你自己看着办,
对于总统专机飞行员的选拔,
俄罗斯非常严格,
光是飞行时间都要超过上千小时,
还都要是部队里出来驾驶过战斗机的,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总统专机这么牛的原因,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欢迎留言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