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端午节可能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
人们就有了吃粽子、龙舟进步、祭祀等风俗,
那么屈原是何时和端午节联系上的,
又是怎么联系上的呢?其实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传统节日基本都会被附上某些传说来作为它的起源,
不过经过实际考察,
这些传说故事往往诞生于节日之后,
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因为在近代以前,
人们对历史缺乏考证,
进而导致各种起源国甚多,
也因为某些历史人物恰好和这天有一定的联系,
便产生了纪念,
也说,
而关于端午节的纪念说当属屈原说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
但实际上二者可能并无直接关联,
根据汉魏文献可知,
汉王朝历经四百余年历史,
一直都保持着独具南楚特色的楚文化,
然而满载盛誉,
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这个时代的端午节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
端午节和屈原没有关系,
另外,
目前已知最早将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到一起的是在南北朝时期,
南梁吴军的小说叙其邪稷中,
不过这个时候屈原逝世已经有超过七百五十年的历史了,
而从唐朝欧阳询转抄的风俗通来看,
可能在东汉灵帝时端午节的明湖中,
就加入了屈原的元素,
不过这也是屈原逝世四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当然了,
虽说纪念屈原可能出现在吃粽子、赛龙舟后面,
不过也正是屈原这个文化符号,
将粽子、赛龙舟和端午等已有元素重新聚合到了一起,
给农历五月初五添上了新的含义,
并沿袭数千年经久不衰,
另一方面,
在民间传说中,
除了屈原说外,
其实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说法,
你知道吗?在民间传说中,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
也被当做是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伍子胥名原本为楚国人,
因其父兄均被楚王迫害,
随后弃暗投明,
辗转到吴国,
助力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
并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由于此时楚平王已死,
伍子胥便掘其墓,
鞭尸三百下,
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去世后,
其子夫差继位,
伍子胥又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继续辅佐夫差大败越国之后,
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了下来,
当时伍子胥认为应该趁机歼灭越国,
倘若留下勾践,
必然后患无穷,
然而,
夫差不但不听,
反倒是在阅人的贿赂之下,
次子煦宝剑逼其自尽,
在临死之前,
伍子胥留下了遗言,
要求家人在他死后挖下他的双眼,
挂在东城门上,
是要亲眼看到越国军队大破吴国,
夫差得知此事后,
勃然大怒,
连忙命令手下将五子俱的尸首丢到江州之后,
越王勾践东山再起,
一举灭吴,
夫差羞于在阴间遇见伍子胥,
便用白布蒙住双眼拔刀自尽了,
相传因为伍子胥的尸体是在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的五月五日被丢入钱塘江,
所以人们认为钱塘江潮就是伍子胥用来水淹夫差的伍子胥遂成朝神百姓在江上,
为其立祠,
并于每年的忌日,
即五月初五设计,
你知道吗?除了纪念屈原外,
端午节还有其他传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舍命救父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在他十四岁那年,
其父便溺于江中,
且数日不见失守,
为了再见父亲,
曹娥昼夜沿江豪哭十七天之后,
在五月五日,
曹娥也投江而死,
神奇的是,
在曹娥投江的第五天,
当他的尸首被打捞上来时,
乡民们发现曹娥和父亲的尸首居然抱在了一起,
就此,
曹娥救父投江的故事成了传说,
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将顺江改成了曹娥江,
并将曹娥供奉为水神,
当地县令听到曹娥的故事之后,
对其大为赞颂,
上报朝廷,
册封曹娥为孝女,
维他利曹娥碑并建庙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
又因为曹娥投江之日是五月初五,
所以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此外,
关于端午节还有介子推纪念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和清明节来源传说的主角之一,
不过也有人认为端午节和芥子规有关,
据东汉蔡邕琴曲琴操众说,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借子推所设立的,
总的来说,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传说,
无论是屈原说伍子胥说,
还是其他各种传说故事,
其实多是后世变转出来的,
所以从民间传说的角度来看,
端午节纪念屈原,
伍子胥的说法都是对的,
当然了,
虽然很多端午习俗本身和屈原无关,
不过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感人诗词早已深入人心,
就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为中国人民愿意将他们这么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
足以见得屈原之人格在他们生活中的影响有多深远,
也为其远,
在屈原死后,
中国人民还将他的名字嵌入一个原本和他无关的节日中,
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