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把一根筷子插进一瓶蜂蜜中,
然后把二者分开,
这时仔细观察落下的蜂蜜,
它就好像一根细长的绳子,
不需要人工整理,
便可以自动的缠绕起来,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美国人乔治巴恩斯和理查德伍德科克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并对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还撰写了一篇论文,
于是,
这个神奇的生活现象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倦神效应与粘稠的蜂蜜不同,
轻轻打开水龙头,
水流会缓缓的落下,
但它们并不会堆积,
而是在撞击池子底部后,
迅速的铺成了一个平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们都知道水是一种粘稠度很小的液体,
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不大,
所以铺开的过程非常迅速,
而蜂蜜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大,
这使得刚触及平面的液体,
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新的液体又落了下来,
如此一来,
在液体堆积的部分就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圆柱形结构,
而在不同的高度,
圆柱受到的重力、惯性力和粘滞力不同,
呈现的弯曲状态也会有所差异,
当下落高度只有四到八毫米时,
粘滞力要远远大于重力和惯性力,
这时叶绳就像我们平时挤出的洗发水一样,
几乎没有缠绕现象,
当高度升至一点五到七厘米时,
重力就开始成为影响因素,
这时我们可以将叶绳分为上方较长的尾部和下方较短的缠绕部分,
在尾部重力与抵抗拉伸的研制力相平衡,
而在盘绕部分重力,
由于抵抗弯曲的粘滞力相平衡,
当高度在七到十二厘米时,
叶绳的尾部就开启了来回晃动的钟摆模式,
最后,
当高度大于十五厘米时,
叶神的尾部与盘绕部分几乎垂直,
蜂蜜会层层堆叠,
这时在螺旋结构的内部,
惯性力已经完全平衡掉了,
抵抗弯曲的粘滞力,
当然,
如果你的手边没有蜂蜜,
也可以用其他的粘稠液体试试,
说不定会得到更为复杂的缠绕结构哦,